隋炀帝杨广,锦衣玉食,龙舟下江南,极尽奢靡之能事;窦建德,粗衣粝食,与兵同甘苦,救济百姓于水火。一个是亡国之君,一个是乱世英雄,两人的命运,何其不同!然而,就是这样一位仁义之君,最终却兵败被俘,命丧黄泉。这究竟是为什么呢?
隋朝末年,繁重的徭役没完没了的战争,就跟一座大山似的,压得老百姓喘不过气来。各地怨声载道。民不聊生下,大家忍无可忍,纷纷揭竿而起,选择反抗隋朝的暴政。而乱世出英雄,各路豪杰粉墨登场,这其中,就有个河北漳南的农民——窦建德。
当时,隋炀帝为了打仗,到处抓壮丁,孙安祖不想去,结果被县令一顿毒打,一怒之下,失手把县令给打死了。这下闯大祸了,知道自己活不成了,就跑到窦建德那儿求救,希望这位仗义的兄弟能帮他一把。
而此时的窦建德,也已经被朝廷任命为小军官了,手下管着两百号人。但最后,他还是选择了兄弟情义,带着孙安祖落草为寇,走上了反隋的道路。 但这只是个开始,真正让他跟隋朝彻底决裂的,是官府的暴行。郡县的官吏知道窦建德窝藏逃犯,还聚众造反,为了杀鸡儆猴,竟然把他全家老小都杀了。这在当时是朝廷惯用的手段,就是为了吓唬那些想造反的人。窦建德听到这个消息,那叫一个悲痛欲绝,他决定为家人报仇,彻底跟隋朝翻脸。他带着手下,投奔了在清河郡一带活动的起义军首领高士达。
高士达早就听说过窦建德的侠义和谋略,对他非常器重,让他管理兵器,负责整个义军的武器装备。
窦建德在高士达手下,展现出了非凡的军事才能,他不仅打仗勇敢,还特别有计谋。跟官军打仗,他总是能出奇制胜,屡立战功,渐渐地,士兵们都佩服他,信任他,他在军中的威望也越来越高。大业十二年,涿州通守郭绚带着一万多精兵来围剿高士达的义军。高士达没打过这么大规模的仗,心里有点慌,就去找窦建德商量对策。窦建德琢磨了一番,提出了一个大胆的计划——诈降。
为了让这个计划更逼真,窦建德和高士达演了一出“反目成仇”的戏。高士达在军中公开骂窦建德是叛徒,还找了个无辜女子,说是窦建德的妻子,并当众将其虐杀。
窦建德假装悲愤欲绝,偷偷派人去跟郭绚联系,说愿意投降,还当内应,帮官军打高士达。郭绚信以为真,高兴坏了,他做梦也没想到,这是一个陷阱。 到了约定的时间,郭绚带着大军,毫无防备地进了窦建德的埋伏圈。窦建德抓住时机,突然发起攻击,杀声震天,把毫无防备的官军打了个措手不及。郭绚的军队一下子就乱了套,溃不成军,郭绚本人也被窦建德给砍了。
这一仗,窦建德以少胜多,大败官军,缴获了大量的战马和兵器,义军的士气大振,实力也大大增强,窦建德在义军中的威望达到了顶峰。
后来,高士达在跟官军的战斗中不幸身亡,义军损失惨重。关键时刻,窦建德站了出来,重整旗鼓,带领义军继续战斗。他凭借着过人的胆识和谋略,迅速壮大了队伍,成为了这支起义军的领袖,继续高举反隋大旗。乱世之中,群雄并起,各路起义军为了争地盘,抢资源,打得不可开交。可窦建德跟其他起义军头子不一样,他不仅会打仗,还很注重仁义道德,他知道“得民心者得天下”的道理。
他不屠城,不滥杀无辜,还经常把缴获的财物救济穷苦百姓,约束手下不准抢老百姓的东西,谁违反了就严惩不贷。他的仁义之举,赢得了老百姓的拥护,也吸引了不少英雄好汉来投奔他。没几个月,窦建德的队伍就发展到十万人,成了一股不可忽视的力量。
大业十三年,窦建德带兵攻打河间。河间城墙坚固,易守难攻,窦建德一时半会儿也打不下来。就在这时,城里传来了隋炀帝被杀的消息。窦建德没有趁火打劫,反而派人进城吊唁。河间郡丞王琮被窦建德的仁义之举感动了,再加上隋炀帝也死了,大势已去,就带着城里的官员开城投降了。窦建德没有因为王琮之前抵抗过他而记仇,反而亲自给他松绑,还设宴款待。王琮他们为隋炀帝的死哭得稀里哗啦,窦建德也表示理解和同情,还任命王琮为瀛州刺史。
窦建德的宽容大度和知人善任,再次赢得了人心,也为他以后的发展壮大打下了基础。
公元618年,窦建德正式称王,国号夏,定都乐寿。同年四月,宇文化及发动政变,杀了隋炀帝。窦建德攻入聊城后,杀了宇文化及,还主动去拜见萧皇后,在她面前称臣,表示尊重。这一举动,不仅表明了他对前朝的尊重,也体现了他的政治智慧,为他赢得了更多的支持,巩固了自己的统治地位。
窦建德统治下的夏国,那真是政通人和,老百姓安居乐业。他治军很严,不许士兵抢老百姓的东西,还经常把缴获的战利品拿去救济穷人。
他生活简朴,跟士兵同甘共苦,从不奢侈享受。即使攻克聊城后,面对上千名貌美如花的宫女,他也没动心,而是把她们都送回家了,不让她们流落异乡。窦建德的种种仁义之举,让他成了乱世中的一股清流,也为他赢得了“仁义之君”的美誉。 就在窦建德的势力蒸蒸日上的时候,他做了一个让人意想不到,也改变了他命运的决定……
当时,中原大地战火连天,各路势力都在争夺天下。李渊父子建立的唐朝逐渐崛起,成了中原地区最强大的势力之一。李世民奉命东征,首要目标就是消灭割据洛阳的王世充。
王世充虽然兵强马壮,可面对李世民的凌厉攻势,节节败退,渐渐有些招架不住了。没办法,他只能向窦建德求救,希望他能出兵帮忙,一起对抗唐军。 虽然窦建德知道王世充不是什么好人,两人也一直不对付,甚至互相瞧不起,但他这人特别讲义气。他觉得,既然答应了王世充,就不能见死不救,否则就是失信于天下,损害自己的名声。于是,他不顾手下的劝阻,一意孤行,亲自带兵去救援王世充。
这时的窦建德可能高估了自己的实力,也低估了李世民的军事才能。他没有意识到,这次救援将是他人生的转折点,也是他走向末路的开始。
李世民听说窦建德来救王世充,心里暗自高兴。他早就设好了埋伏,就等着窦建德自投罗网。武德四年,虎牢关之战爆发。窦建德率领大军与李世民的唐军展开激战。虽然窦建德的军队作战勇敢,拼死抵抗,但最终还是不敌李世民的精兵强将和精心策划的战略战术,兵败如山倒。窦建德本人也被唐军俘虏了,一代枭雄,就这样成了阶下囚。
被俘后,窦建德展现出了英雄本色,宁死不屈,不肯投降。李世民佩服他的气节,想劝他投降,还承诺给他高官厚禄,可窦建德不为所动,最终被李世民处死了,享年四十九岁。
窦建德的死,让人唏嘘不已。他的一生充满了传奇色彩,从一个普普通通的农民,一步步成长为起义军的领袖,建立了自己的国家。他仁义爱民,深受百姓爱戴。如果他没有被杀,如果他能吸取教训,或许真的能成就一番霸业,甚至问鼎中原。
可惜历史没有如果,他的失败也给后人留下了深刻的教训:在乱世之中,不仅需要勇气和谋略,更需要审时度势,谨慎行事。他的一生如同流星般划过历史的天空,虽然短暂,却留下了耀眼的光芒,令人不禁感叹:时也,命也!
